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03/03  点击:[]

  每所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先进、准确、合理的学校定位。一个学校的定位准确与否,关乎学校办学的成与败、得与失、进与退。学校定位对学校办学行为起着规范、约束和自我评估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办学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及时纠正办学实践中的失误。能否为自己学校的发展找准定位,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高层次决策者水平高低的主要判别依据。

1.问题的提出


  一些高校在建设目标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本科院校不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些高职、专科院校积极向本科“升格”,而一些中专学校又来填补大专层次的“空缺”,有些刚刚升为高职专科,马上开始策划升本科,导致办学定位的错位。

  从宏观上看,个别学校存在盲目规划,不切实际、不顾条件地确定高目标,致使学校不停地处在“发展痉挛”的状态中;从微观上看,内部机制不够健全,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均缺乏生机和活力。一些高校因为定位不准确、目标不确切,在操作层面上出现脱节,“情有独钟”而“力不可达”,致使在有些方面水平低,质量令人担忧。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是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低。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高校去研究自己的办学定位。因为,高等学校定位是办好学校的行动指南,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前提。

2.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定位

  所谓学校定位,即一所学校办学方向、角色定位、特色所在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高等学校定位的含义应是指学校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劳务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每所高校承担的任务、服务功能的类型和范围不同,其定位也不同。

  ●高等学校定位分类原则


  ○按学科结构分类:18世纪以前,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只有大学一种组织形式;但从19世纪开始,欧洲高等教育机构从单一的大学组织形式大量分化出单科学院和应用型高等专科学校。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院系调整,也是按学科分类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所以至今人们沿袭这种结构体系,将高等学校分为综合性大学与多科性大学、单科性专业技术学院、应用型专科学校等。

  ○按行政隶属关系分类:在高等学校结构调整之前,原国家教委把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部委属高校、省属高校、地方高校等。部委属高校面向全国招生,面向全国分配;部属高校虽然也是面向全国招生和分配,但主要是面向其对口的行业;省属高校一般为省内招生,省内分配;地方高校按其所在地区招生和分配。

  ○按办学主体分类:根据办学经费来源及承办主体划分,包括国家主办的高校和公有民办的二级独立学院以及民办高校。

  ○按人才培养目标分类: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将高等学校可分为精英型、精英-大众并存型、大众型三种类型,或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类型。一般研究型高校是指承担培养精英型(研究或通识)人才为其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主要表现为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具有国际和国家水平的研究型创新性人才;大众型高校是指承担大众高等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主要表现为本科生和专科生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精英-大众并存型高校是指既承担精英高等教育任务又承担大众高等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一般以培养通识人才教育为主。

  ○按国家和地方政府认定的办学水平分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划分结果,旨在便于利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重点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发展。

  1954年至1979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共确立9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95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建设项目,首先重点建设2所高等学校,使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建设7所国际知名,并在某些学科达到世界水平的大学。其次,着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重点学科比较集中、承担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校34所,即前面所提到的各大学。

  再者,是加强300个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点,增强持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除这些重点大学之外,其余高校分为一般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

  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当保持不变,即在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每所学校都处在某个相对的位置上。但这种定位是“变动不居”的,而发展则是永恒的,每到一些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就是重新排位的时期,所以,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校的“定位”。

  ●高等学校类型

  参照国内外的分类方法,建议把我国的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大类。如下所示:

  研究型大学

  培养类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为主)

  科技贡献:技术创新研究和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为主

  服务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贡献和理论原创

  教学研究型高校

  培养类型: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占较大比重)

  科技贡献: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为主

  服务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贡献

  教学型高校

  技术应用教学型(一般本科高校)

  培养类型: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和一定的研究生教育)

  科技贡献:技术的应用研究为主

  服务社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术应用型人才;一定科技贡献

  技能教学型高校(高职高专)

  培养类型:技能型、高技能人才

  科技贡献:技术和技能的应用

  服务社会: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都是金字塔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同等重要。社会劳动分工要求各种层次、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布,功能互补,相辅相成。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应有高、低、好、坏之分,一所大学的竞争力最关键的是其学科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高校办学类型定位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影响高等学校定位的关键


  因素高等学校的定位应主要考虑七大要素,即学校类型定位、功能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方向定位、规模定位和特色定位,其中类型、层次、学科水平和特色是关键要素。一个大学的定位往往是几种要素的整合,而整合的任务是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定位来实现的,是用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去参与市场竞争的,是用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声誉去赢得市场的,是用自己的优势和能力获得发展的机遇,不应是人为地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决定。

  ○在宏观方面,整个社会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对高等学校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一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考虑社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

  ○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高教的改革与发展对高等学校的要求。每一所高校都处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之中。高等学校在定位时,必须了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态势,了解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明确自身的相对优势。

  ○高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办学资源及学校内部各要素是其科学定位的重要基础。

  扬长避短是高校定位的必然选择。一所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条件、师资队伍现状、管理模式与水平等并不允许无限制地扩展学校的发展领域和发展规模,受制于“最近发展区”的影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校情,既不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也要科学预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确定的目标既要鼓舞人心又能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以实现。

  ○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期望和要求。社会公众在一个大学的社会声誉基础上,会产生对该大学的期望和要求,而这种期望和要求应该是切合实际的,它就像一面镜子,使高等学校在定位时冷静而务实、激励而创新。

3.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

  ○按办学目标和办学层次定位。办学目标定位是指在某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校生存发展中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例如,清华大学“力争到2011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办学层次主要指的是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比如,研究型大学就要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要任务,科学研究要以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为主要评价指标,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研究和创新性人才等。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之间应有一个互相配合、协调发展的关系,培养低层次人才的高校除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外,还肩负着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校输送生源的责任。

  ○按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例如:学术性、研究型的精英人才、通识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社会对这几种规格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

  ○按办学类型定位。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是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

  ○按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本校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东西。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所以,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学校品牌作为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和教育质量,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

  ○按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指高等学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即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

4.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培养人才是首要的和主要的职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即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不同类型的高校必须把握好几个原则


  ○国家需要是前提,学校定位是关键。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各高校的自身条件,在履行高校职能中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将本科教育作为高校的办学的基础和重点,努力培养面向基层的高质量的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

  ○社会需求是导向,培养模式是核心。不同类型高校尤其是教学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般来说,研究型高校以培养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的人才为主要任务;教学研究型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技能教学型高校(高职高专)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为主。教学型高校无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或者是技能型人才,由于学校自身的条件的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也不同。

  ○通识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上正确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笔者以为,就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知识应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目标。高等学校的职能客观上要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不同类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应当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是:它能够培养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精英人物;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中心,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源地,能够产生重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基础研究方面对人类知识大厦的构筑做出重要的贡献;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通过培养众多的精英人才和创造的重大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对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的构建与实现的方式上有自己特色。

  ○从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上: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素质通识型、研究创新型的精英人才为目标,而这类人才的培育仅有本科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在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上,以“坚、宽、深、交”为目标,重视通识文化教育,加强基础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和学科交叉的课程模块的建构,力图实现学生的知识体系精深、广博与学科交叉的协调统一,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有机统一和衔接;改变专业学科学习过早、基础理论薄弱的弊病,培养理论基础厚、综合能力强、人文修养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人才。

  ○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研究型大学应把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突出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自主研究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通识性人才为目标,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以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为基本的高级人才;在培养的层次上本科教育占比较大的比例,一般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科学门类以多科性和综合性为主,学历教育一般都涵盖博士、硕士和学士完整的层次。

  如何找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使教学研究型大学形成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各高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性质和服务方向,将本科教育作为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重点,努力探索面向基层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思维、复合型、开放型和应用型人才。

  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具有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线。

  ●教学型高校

  教学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量大面广、层次多、类型多,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较差。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各高校却对此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讨,归纳起来总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学生的“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针对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教学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因此,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宜宽不宜窄,不能把专业看得太重。

  ●技能教学型高校

  技能教学型高职高专承担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它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为学生构建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时它又具有强烈的职业教育的属性,必须针对职业岗位所必须的技能,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通过创新实现结构的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这就进一步为技能型教育的高职高专指明了人才培育的目标和方向。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必须把握教学型本科高校与技能教学型高职高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在培养目标上: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潜力的技术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体现为以通识为基础的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高专培养的是掌握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职业(或专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在知识的构建上:本科教育是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较高,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高职高专是为学生搭建定性强的技能模块,在知识构建上以“够用”和“实用”为限,以构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

  ○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本科教育重视的是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培养;高职高专是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培养学生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上:本科教育虽然也重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但更加重视理论教学;高职高专则是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技能性和实用性特点。

  本文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24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组课题报告,全文3万字,本版有删节。

  执笔人:杜彦良(石家庄铁道学院)江舒(合肥工业大学)张爱淑(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任波(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张君安(西安工业学院)
    

上一条:教育部: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 培养应用型人才
下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上)

关闭】   【返回页首

 
微信公众号
教务处:usxjwc
教师发展中心:sxuc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