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务快讯

教务快讯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务快讯 >> 正文

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发布日期:2013-09-23    点击次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和中心工作,“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对这一使命的坚守,是大学永葆卓越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施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面向行业、突出专业、强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现有优势学科,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优势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二承担单位)。大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实现了第一批本科招生的突破,生源质量明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始终位居全省同类高校的前列。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主渠道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人才培养如何定位,这是各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更是事关地方高校生死存亡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日益迫切,急需一大批具有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大学生就业岗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高等教育竞争不断加剧,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正朝着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演进。
  学校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分层、分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方院校应对高等教育竞争的有效对策,是增强我校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我校寻求办学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学校所处的地域资源、拥有的办学条件和面对的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学校对应用型人才作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定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现有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内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学校确定了以地方经济与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本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以国际化为视野的基本原则。
  2005年学校开始提出、酝酿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后,2008年,在四个学院进行试点。2009年,学校出台《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10年,在广泛调研和深思熟虑之后,学校慎重出台了《绍兴文理学院关于制订2010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主渠道,这些调研、研讨都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011年,制定各课程教学大纲的工作顺利落幕。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三部曲”第三部——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进行全方位教学模式改革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今年4月19日始,学校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示范活动月”活动,2012年度示范课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和专场教研活动两个活动内容,展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课改的成果和重点,凸显了对同类课程的示范价值。
  从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和学校实际出发,学校还调整了学科、专业设置。2012年暑期中层干部学习会上,《绍兴文理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绍兴文理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2-2020)》(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围绕两个规划,各学院进一步深化、细化。今年5月,校领导班子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各个学院集中听取了学院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汇报,“一切为了学校发展,一切为了人才培养质量,一切为了早日建成绍兴大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大胆设想,小心求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的科学性逐步得到了体现。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培养了一大批秉承“经世致用”精神,适应性强、技能过硬、能力出众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赏。新生录取率也每年均有提高——以2013年的招生工作为例,我校“一本”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招生,首轮投档一次性圆满完成招生任务,并且文、理科投档分分别高出省定线3分和6分,整体形势明显好于去年;普通文理科第二批首轮平行志愿投档分数继续保持在杭外同类高校前列,投档分名次号为历年最高,文科投档分名次号5403名,比去年提升654名,理科投档分名次号20700名,比去年提升794名。就业率和录取率都处于省内同类院校的比较领先位置。
  在今年8月29日下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班暨中层干部读书会上,叶飞帆校长作了主题为《大众高等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报告,再次强调:“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要有全方位的变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绍兴文理学院必然是大众高等教育的一员,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型就是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转型的核心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仍然任重道远。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建设育人第二课堂
  “2011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2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NSDCCS)国家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二等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近年来,学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着力建设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子参加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在浙江省、国家级竞赛中捷报频传,乃至实现零的突破,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位置。
  切实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水平,学校在学科竞赛建设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建立有效机制,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创新活动,制定一套奖励评估政策和考核办法,以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成立专门的机构服务小组,建立配备齐全的学科竞赛基地——学科竞赛基地好比是操练场,有了这个操练场,学生就有了“练兵”的平台;其次是“招兵买马”:对于学科竞赛基地的指导教师实行网上公开招聘,尽最大可能吸引和召集各个学院里最有实践能力、指导能力的老师,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此外,出台各种奖励办法,对指导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给予课时补贴,对参赛获奖学生给予学分和物质奖励等。
  在学生层面上,学校通过组建网站、开辟专栏、发动学院做动员工作等举措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每次竞赛开始,都有大批学生报名参与。学校会对众多的参赛作品进行专家评审,请专业老师对作品提指导意见、该改进的改进,“百里挑一”把最优秀、最具潜力的作品筛选出来参加省级比赛。如果夺取省级名次,再接再厉,请专业老师进一步指导、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力求拿出更好的作品挑战国家级竞赛。
  这些激励、保障措施极大地感染了师生,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为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备战数学建模竞赛中,数理信息学院教师利用双休日时间给学生“开小灶”、完善学生参赛必备的知识体系,坚持了整整一个学期,暑假还专门抽出一个月时间,像备战高考那样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模拟训练;在备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医学院指导老师放弃晚上、节假日、周末休息时间为参赛队员手把手培训,小到戴无菌手套大到动静脉穿刺,按标准化、规范化教学,一招一式绝不含糊;在备战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工学院学生“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寝室,每次都要惊扰宿舍的楼管阿姨开门”是常有的事,他们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作品准备中,吃饭时间一般都比其他同学推迟一个小时,忍受住基地大棚夏热冬冷蚊子多的工作环境,动脑筋、肯吃苦、肯钻研,坚持到底……
  学科竞赛的历练,推动了学校第二课堂教育,深化了实践教学,学子的创新设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科竞赛成绩的不断突破,也为学校赢得了美誉,扩大了影响。
       多措并举,架构育人全平台
  教师是学生校园生活和成长成才中最重要的人。培养好的学生,必须打造好的教师队伍,打造好的教学课堂。2011年,学校启动了我校教学界的“奥斯卡”——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教学优秀奖以本校当学年在编在岗且聘在学术岗的专任教师为评选对象,旨在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表彰奖励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在教书育人上做出突出业绩的一线教师,引导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来。较之其他教学奖项,教学优秀奖颁奖典礼的独特之处,就是为获奖老师颁奖的是三位学生,“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谁?教师的教学效果谁说了算?都是学生。由学生来颁发奖项,一方面表示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学生对教师的崇敬,这正是教师的‘神圣与光荣’之所在”。在2011年12月29日晚的首届教学优秀奖颁奖典礼上,校党委书记周达军动情地表示,办好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须有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具有高深学问和大爱心的教师队伍,毫不夸张地说,我校教师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爱心,比重点大学多得多,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对家长们说:“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一定会把孩子培养成才。”
  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实践教育,拓宽就业渠道,学校还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学校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设立100万元创业基金,并于2009年3月在全省率先开辟面向校外的大学生创业园,开辟营业用房及附属用房56间,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平均每年孵化10个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良好平台,使得他们的创业梦想得以成为现实。从2011年开始,我校还在绍兴市职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于全省首家公共创业实训中心,积极对学生开展“创业实训模拟公司”项目培训,走在全国前沿,反响积极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学校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精品。风则江大讲堂等校园文化活动,在打造优良学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大学精神、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卓越奖学金评选活动等,则凸显了现代大学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办学理念,引领了“张扬个性、追求卓越”的风尚,成为学子自觉成才的巨大精神动力……
  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最终形成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推动着学校育人工作的良性运行,取得了前述令人欣喜的成绩。
  “全校的中心工作就是人才培养。”在今年9月10日庆祝第29个教师节暨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周达军强调,“在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把师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干部要为教师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开展好各项工作。”育人工作无止境,仍需投入热情,仍需不懈探索。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1077号  |  邮编:312000  |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教务处
教务处
教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