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要主动学习,要自己做主。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材——学生,以教师为主,教什么、怎么教,老师根据教材做出安排,学生是学习的客体,是被动地接受。这不是学习的本质。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帮助者,如爬山过程中的手杖,学生需要时可以借助手杖,当然也可以甩掉……”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老师能做什么?订教材、提供复习资料、考试?这背离了开设自主学习课程的目的。开展自主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老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告诉学生怎么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月15日中午11:30—13:20,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题的午餐沙龙在行政楼南楼304会议室举行。沙龙上,杜海平(教育学院)和吴福忠(工学院)两位“话引子”分别以自己主持的自主学习课程——《教师职业道德与礼仪》《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例,与30余位青年教师分享了在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与体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理的学生,是否适合开展自主学习?
老师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些什么?
自主学习课程是否需要监控?如何监控?
自主学习如何达到应有的效果?如何评价自主学习的效果?
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动力是什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不是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中、每一节课堂上?
是不是每一种课程都适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不是每一个年级都适合开展自主学习课程?
在自主学习课程的过程考核中,如何发现、减少、杜绝学生抄袭?
如何在降低自主学习课程管理成本的同时,提高课程效率?
如何科学地设计学生的课业任务?教师、学生应然的工作量和学习强度是多少?
某些工科学生对写作有逆反心理,那么,以读书日志的方式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是不是适合?很多课程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而不是写作能力。
这些课程教改之后教师是否还会坚持此类课程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课程的训练对学生学习非自主学习课程有没有帮助?
……
一连串的问题和各抒己见的答案,在交流中碰撞,却没有统一的答案。“这是沙龙,不是会议。在这里,不同的思想和观点都可以表达,可以探讨和沟通,只有问题,没有答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在调研中他们发现,至少在教学工作中,年青教师没有话语权,很少能听到他们在想什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成立,就是为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倾听他们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帮助。青年教师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沙龙这种形式最适合青年教师自我表达的渴望。开展午餐沙龙,是为青年教师创造学术交流和发言机会的尝试,今后将两周一次,定期开展;沙龙的主题,也将在青年教师中开展调研、加以凝练后提出。在沙龙交流中,青年教师提出的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将很快落实,如冯燕老师(外事处)提出,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改论文,并择优汇集成册;其中涉及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问题,也会汇总、分析,转给相关职能部门予以解决。
沙龙这种交流形式得到了青年教师的热烈欢迎。据悉,11月8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第一次教学沙龙通知》在校园网通知栏一经发出,三分钟内,原定的20位报名限额就报满了。沙龙开始前,多位没报上名的青年教师也赶来参加;沙龙还吸引了周瑾(医学院)、傅红英(人文学院)等多位教授的热情参与。王会敏(数理信息学院)老师认真聆听了沙龙上每位教师的发言,还做了详细的笔记。沙龙结束后,王会敏老师接受采访说,每一位参与者都主动积极地发言,很多老师讲得挺热烈,还有多次争论小高峰;两个嘉宾讲得都很好,可以看出他们为学生自主学习付出很多。不过,他们的课程性质跟我的课不一样,我感觉不太能拿来做参照。我希望以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能有一些针对理科专业主干课程自主学习的研讨,并邀请相关嘉宾。还有,我不喜欢课程设置太细致的考核,这样感觉学生是为了考核而学习,而非求知;不过不考核又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挺矛盾的。总而言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搞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希望以后此类研讨可以时间更长一点,比如两个小时,这样可以给每个老师都有充分的自由发言时间。郭靖(医学院)负责一门全自主学习课程,参与一门半自主学习课程,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要求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她“在这些教学工作中,对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了很多困惑,带着这些困惑,我报名参加了此次沙龙”。说起参加沙龙的感受,郭靖表示:“沙龙形式新颖,氛围轻松自由,老师交流坦诚,就很多我感同身受的困惑进行了民主、开放的探讨,虽然最后没有明确答案,但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更多地思考,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