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新视界
首页 >> 高教新视界 >> 正文

张建明:​积极探索立体化教材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6/04/25  点击:[]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形成了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重视教学科研,加强教材编写知识的学习。

      遵循认知规律,重视教材体系构建。


     

    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提升教材质量,对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关系重大。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形成了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怎样进一步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本文试图提供一些建议。

    教材编写质量有待提高


     

          近些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各方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教材数量大幅度增加,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精力投入不足

         教材是核心的教育载体,它是教育的基础。按常规,只有学力深厚的学者才有资格编写,也才能有效推广。而当前绝大多数高水平的教师将工作重心转向了科研项目,编写教材精力投入不足,实际担负教材编写重任的人员逐渐向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转移,甚至行政人员也加入其中。究其原因,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术评价偏重学术创新,而把教材编写仅作为工作量而非科研成果,从而导致高水平的教师、学者不愿意编写教材。即便是学校作为任务分派的教材编写任务,有些编写者甚至拿几本类似的教材过来,东拼西凑,整段引用,整节照搬,不注重内容的更新和知识板块之间的衔接。有些教材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创的内容很少。

          2.存在同质化,重复编写现象,教材质量待提高

         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同质化、重复编写现象严重,存在一校一本甚至一人(任课教师)一本的趋势。新编教材,只有简单的模仿,很多内容大同小异,重复率很高。仅以《大学语文》来说,全国应该超过1000个版本。

         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本应该稳步推进,在“十一五”之前,历届规划的数量都没有超过3000种。如列入“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立项的选题为654项,列入“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为2021种。教材出版市场化后,各高校教师、各出版社的积极性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教材品种和数量均大幅增加,仅“十一五”规划教材就有11765种,比“十五”规划教材增长了近6倍。“十二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压缩了一些,但总数也达6426种。

         3.传统的单一的纸质教材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目前仍然以传统的纸质教材为主,而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从OCW(网络开放课程)到MOOC(慕课),由网络技术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将持续进行。在新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在线课程、移动学习等)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更要通过启发、诱导式学习和个性化辅导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显然,传统的单一的纸质教材已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大势的需要,也不可能适应发展中的现代教育。

    应有合格教材的标准和规范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评定和晋升职称,不可或缺的硬件是论文、著作成果,一般教材编写仅仅被算作工作量。而很多高校教师是以教学为主,尤其对于一些基础学科的教师,例如数学、英语、语文、计算机等,学科相对成熟,的确很难出新的成果。部分高校将正规出版物(包括教材)列入职称评定、晋升的成果,这本来是为教师创造了晋升的机会。其结果导致高水平教师不愿意编写,对于教材编写有热情的人员又很难编出高质量的教材。

    目前,教材编写人员的版权意识也不强。教材内容质量低的主要表现是雷同、重复、拼凑,说直白一些就是抄袭现象严重。原创作者即使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抄袭,因没有经济实力、精力和时间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盗版、抄袭、“山寨”之风的蔓延。相反,抄袭者往往会拿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诸如:对同一种知识的论述,正确的观点都一样,好的东西大家都能用;只是参考,又不是全文照搬,何况书后参考文献中已经注明等。

    什么人具备编写教材的资格?合格教材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材可以进课堂?等等,应该有一个公开、公正的标准和规范。尤其是教材进课堂的标准和规范,在整个建材建设中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

    实际上,这种规范和标准因学校而异。有些高校对本校教师编写教材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奖励和激励政策),如对编写者学历资历的要求,对书稿出版前的审核机制等,这些政策对教师从事教学科研从源头上进行了规范,杜绝了低质教材的出版。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有的规范形同虚设,有的缺乏可操作性。加之,教材选用与否大都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负责人决定,自编、习惯、人情、利益等成了选用教材的主要因素。

    从“十一五”开始,教指委不再亲自指导、参与教材建设。2006年,在《教育部关于成立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中,界定教指委的主要工作为指导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不再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下的体现国家意志的行为,而更多地属于教师个体的自发行为,其质量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取决于编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对编者而言,满足教学需求不再是其编写教材的唯一出发点,经验总结、项目成果、职称评审、经济利益等,都可能成为其编写教材的动机。

    明确要求,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材编写者、出版者应该从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出发,做好教材建设工作。

        1.明确教材要求,加强学习研究

          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首先要明确教材要求,重视教学科研,加强教材编写知识的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重视教学科研。在科研活动中,研究人员能够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对于整个专业发展的透彻理解,有新的知识和理念支撑,在编写的教材过程中就有可能融入新的知识,从而推动相关课程的发展。

          二要注意教材编写知识的学习。

         教材编者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内容质量的掌控上,至于版式、装帧、印制、包装方面的要求,那是出版单位的事,完全可以不用花费心思。

         教材内容质量,一般包括教学水平、科学水平、思想水平、文图水平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能够体现教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和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适应教学需要,符合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二是符合认识规律,教材结构安排应由浅入深,富有启发性,便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三是概念的说明、原理的推导、观点的表达等应正确严谨,绪论、正文、习题、思考题、索引、参考文献齐全,即结构要完整。

         教材内容的科学水平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先进性,即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融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二是具有系统性,即能完整地表达本课程应包含的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结构严谨;三是有理论性,即能正确地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概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对教材思想水平的要求有两点:一是有思想性,即思想观点正确,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弘扬民族文化精华,无政治性和政策性错误;二是有逻辑性,即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教材体系能反映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本专业特有的思维方法。

         对教材书稿文图水平的要求主要是:文字规范、简练,符合语法规则,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叙述生动;图文配合恰当,图表清晰、准确,符号、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

          以上内容,作者在教材编写之初就应该仔细研读,认真领会,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严格遵循。

         2.针对培养目标,设计教材内容

         培养目标不同,教材内容的设计应该有所区别,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繁多,层次丰富,不可能一本教材适应所有高等教育的相同专业,即便是所谓的公共课教材也是如此。

         在设计教材内容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读者,坚持学生本位原则。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在确保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高等院校教材应按照不同专业和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来选择教材内容、设计学科方法、构架教材体系、组织教学案例、确定语言风格,尽可能满足大学生诉求。另外,在教材表现形式上,也要充分考虑80后、90后的特点,在表格、图形、图解和注释的设计方面做到图文并茂,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以调动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在教材编写时,要考虑少数对本课程有浓厚兴趣或者优秀学生自学需要,精心设计少量有一定深度的内容和问题。

         二是遵循认知规律,重视教材体系构建。从认知规律和高校教育教学原则看,高等教材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不同门类,并且不同专业对类似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因此,教材本身要适合特定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不同培养目标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教材编写人员必须依据认知规律,明确所编写教材的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精心设计安排教材内容,设计好本教材与同学科其他课程教材内容的衔接及进度上的配合。

         三是重视学生科学思维和素养的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是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本认知条件。在某种意义上,科学素养的培养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高等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培养机构,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应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探索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3.重视教材内容的传承性和前沿性

         传承是图书的基本属性,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要建立在认真梳理相关知识体系,吸纳前人研究的主流学术思想以及同类优秀教材的核心成果基础之上,提炼出最基本、最成熟、最稳定的基础性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大学生的恒久知识体系。

        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适时改变教材体系,及时在教材中有选择地更新和吸纳国内外科学与教学研究方面的最新前沿成果,以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经过检验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改变高等教育内容滞后的现状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电子阅读和多媒体环境。随着高等教育从OCW到MOOC以及由网络技术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进行,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在线课程、移动学习等方式的产生,新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的单一化纸质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者(包括编者和出版者)要主动顺应潮流,积极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云存储技术等运用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中,积极探索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立体化教材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上一条:能力做加法 学时做减法
下一条:高效课堂是真是假?

关闭】   【返回页首

 
微信公众号
教务处:usxjwc
教师发展中心:sxuc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