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德养成实践 / 正文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发布时间:2023-10-23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他对教育的内核深入思考,而他的观察背后包含着对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文明的深刻理解。

书中十九章,每章篇幅很小,但论述的内容如黄钟大吕。如果用心聆听,这些金石之言同样可以作为反观我们当下境况的镜鉴。作者在书的开篇开宗明义:教育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使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教育服务于精神内涵,是人心灵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一个人若只是将自己局限于纯粹的知识,即使他学识出众,他的灵魂也是不健全的。对精神内涵怀有热切渴望的人也会学习、求知,但学习和知识对他来说只是第二位的。

接着,雅斯贝尔斯细数了历史上存在过的三种教育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苏格拉底式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有知者引领无知者,而是人们携手走向自我,从而使真理向他们敞开。苏格拉底式教育的核心是对话。雅斯贝尔斯认为,培养个人清晰、开放、公正的意识,是政治可能性的基础。教育是将个体与更广大的人类联系在一起过程。个人通过教育而进入了一个更敞亮、更丰富的世界,他原本狭隘的生存开始与所有人的生活发生联系,从而变得富有活力。

对于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形象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教师要言简意赅地传达内容,使儿童的思维结构与理解力得到锻炼,变得明晰,从而获得对事物的确切理解。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是科学获知的过程。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将儿童培养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才,儿童通过社团交往、语言交流以及教师传授给他的人类现实状况来获得历史性精神与生命意识。读、写、算不再只是技能的掌握,它们本身也是对精神生活的参与。日常生活不再黯淡无光,即使是最微小的行动也获得了意义。真正的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而这些,是在游戏和探索中完成的。在教育中新得经验唯有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经验作为一种观照,总是建立在已有结构之上。对于一个完全无知的、在观照方面未受过教育的人,甚至无法向他清楚地“指出”认知对象。一切学习的意义在于实践,学习时重要的是内在的养成。同时,雅斯贝尔斯认为,爱是教育的根本力量。爱会在相同的水准上相遇,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潜能。

教育将个体塑造成整体的一员,而整体则是实现个人教育的途径。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不过是纯粹的教学技术。虔诚之心是一切教育的实质,若没有绝对事物的热情,人就无法生存,一切也都将失去意义。教育只能发展一个人天性中的可能性,而不能改变他与生俱来的本质,但是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天性中有多少沉睡的可能性,教育能唤醒人们从未意识到的东西。教育的界限不可预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

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本真的教育能否实现。教育不断革新的先决条件是提升教育与教师的地位,通过教师的行为内涵,通过教育与伟大事物的关联,以及教师在民众之中严肃的生活,从而为教育赢得声望和影响力。教师必须在自由讨论的氛围中言说和作答,并允许学生持反对观点。基础教育教师任务是在传承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实他们的精神,塑造他们的人格。教育也不是严加管束,而是使人在自由中成为自己。

在书的最后,勾勒出了理想中的大学的样子。应当营造一种哲学生活的氛围:人们聚在一起,但每个人本质上都是独立的,自由是凝聚他们的唯一力量。一个精神自由的人能辨认出另一个自由的人,即使两人观点针锋相对,也始终彬彬有礼、渴望成为朋友。因为在更深的层面上,他们同属一个充满自由可能性的共同体。在大学的领地内,除了不可穷尽的真理以外,没有任何权威;而对于真理,一方面,任何人都可以追求,但另一方面,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最终的真理。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家身份,使他善于从哲学的根源来洞察教育的本质,其论述包括理性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生存与历史、自由与权威等诸多议题。在阅读中,我不断为雅斯贝尔斯的洞见折服,在他深邃的思考中还了我们教育的正解: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其内涵在于唤醒人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塑造,它使人通过历史传承而真正成为自身。



学校:绍兴文理学院  |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  邮编:312000
后台管理  |  电子邮箱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