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敬”事件引发的思索
嵊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汪华权
案例描叙:
那一天上午,我在某班上课,当时课堂气氛很好,我也比较兴奋,所以就没有注意到教室最后一排两个学生之间的小纠纷。事后我得知这两个学生互相之间没有大矛盾,当时只是碰了一下,其中一个火气比较大,以至最后两个人怒目而视,随时都要打起来。我突然间看到这一幕,忙加以制止。当时我讲的是革命史,所以就顺口讽刺了一句:“后面那两个人干什么呢?要闹革命吗?”随着我的一句话,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这两个人身上。也许在众目睽睽之下感觉受到了委屈,也许是有气没地方出的缘故,总之其中火气比较大的那个学生突然间开始向我发动攻击了:“我怎么了?”他顶撞我说,“你干吗说我,我怎么了?”。他这话一出,使原本有点杂音的教室一下子鸦雀无声,大家全把目光集中在我的身上,看我如何处理。我在极度兴奋中突然遭遇到这种顶撞,顿时血往上涌,只觉得大脑“嗡”的一响,就想教训他几句。也许是理智帮助了我,也许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不知道该怎么做,总之我把要脱口而出的话强行咽了下去。稍作停顿后,我用很平和的语气对他说:“也许有什么地方我误会了你,让你受到了委屈,那么我向你道歉。但是,”我突然提高了语气,“为了这么点儿小事,你就当堂顶撞我,把本来很好的气氛搞得这么僵,你认为有这个必要吗?”这句话竟然效果奇佳,一下子就把他给“噎”住了,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脸有怒色但是发作不出来,因为我的话已经封住了他所有的可能性的顶撞,他只要开口顶撞,就是错上加错。我一看形势对我有利,便乘机给他一个台阶:“××同学,今天这事儿发生的挺突然,我的处理也许有不对之处,你要是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请你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咱们好好谈谈,现在我们正常上课好吗?”在我的话语引导下,全班学生又都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看他如何反应。他怎么做的呢?他坐了下来,低着头不说话,面有愧色。然后我们就正常上课了。这个有可能导致师生争吵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事后那个学生主动到办公室找我并道了歉,我在了解情况后友好地开导了他一番。我俩之间并未因此产生什么隔阂,相反在路遇的时候他还很热情地与我打招呼,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而我也认为的确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因为我成功地防止了事态的扩大,而且我们之间并没有因为那件事造成任何感情鸿沟。
分析和处理:
事后经过分析,参照其他教师的做法,我赞成在处理学生“不敬”问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处理“不敬”事件,教师情绪上宜冷不宜热。在当时的情况下,失去理智的辩论、争吵或是不慎重的一句话,都会导致事态的扩大、矛盾的激化,所以教师必须冷静下来,控制双方的情绪,控制事态发展的方向。要学生控制自己不激动、不发火,是不太容易的,但作为教师必须顾及到自己的感情会带来的后果,要以理智战胜感情,冷静处理。
二、处理“不敬”事件,处理措施上宜静不宜动。学生对教师的恶语相加比较反感。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都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用某些不好听的话去刺激他,很容易产生更坏的结果。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教师最好不要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有的时候我们不妨通过巧妙的办法使事件“搁置”,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真是至理名言。比如当学生质问我为什么批评他的时候,我就退了一步,我对他说:“如果我有什么地方误会道歉了你,那我向你道歉。”实际上我向他道歉了吗?我想没有人这么认为。但是当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有了更广阔的说话空间,我可以用一个“但是”来扭转语气,再次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学生本身,也就是把话题引向我所希望的地方。当然这个“矛头”可必须指的准呀,否则就真得向学生道歉了!所以我想,在类似的问题上,如果我们能首先稳住自己的阵脚,以不变应万变,那我们可能会把事情处理得更好。
三、处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浅,要抓住主要矛盾。我这里的“深”与“浅”有两层含义:一、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学生对教师的“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隐情,必有着深层次的矛盾,如果不把这个深层次的矛盾找出来解决掉,那我们对事情的处理就不算彻底、完美。所以在处理“不敬”事件时,应深入调查、了解,决不能敷衍了事,这是处理好问题的大前提;二、在具体处理问题的时候,尽量避免与学生在一些表面现象上的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抓住关键地方,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让他心服口服,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谈话(甚至是争吵)的方向。如果在学生问我“你干吗说我,我怎么了?”的时候,我不是一句话把他“噎”住,反而是说:你刚才怎么怎么,那恐怕就会引发学生的辩白,甚至是强词夺理。无论最后的结果是谁有理,是谁“战胜”了谁,都会损害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并且也很难达到教育目的。我个人认为我在处理这个事件中做得最出色的一点是:我没有与这个学生讨论他为什么在课堂上搞“小动作”这个问题,甚至拒绝讨论这个问题,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因为一点小事在课堂上顶撞老师这本身就是错误。我把话题引导到这个方面来,是我成功处理这个事件的关键。
四、处理“不敬”事件,教师态度宜真不宜假。“不敬”事件或多或少都会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留下阴影,如果不真心实意地去解决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就连教师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伤害。所以,如果学生的“不敬”是因教师的原因而起的,那么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应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学生,我们也要有宽宏的气量,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是自己犯了错误,对不起老师。这种真诚的态度是处理类似问题的“利器”。上述事件发生后,我始终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和那个学生争吵起来了,那我该怎样做呢?我想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待平静下来后,面向所有的学生说:“现在是上课时间,××同学,咱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耽误了大家上课,好吗?”如果这个时候学生还要争论,那他就会触犯众怒,所以一般的学生在这个时候都会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听课。
五、处理“不敬”事件,尺度上宜宽不宜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以教育为目的,如果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又何必把他复杂化呢?宽容不一定能使问题简单化,但严厉却很容易使问题复杂化。
反思和感悟:
其实,教师处理“不敬”的最好办法是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要避免“不敬”事件的发生,就应该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尊敬;勤与学生交流,树立良好的班风。即使处罚学生,也要把握好尺度,批评时对事不对人,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想,如果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都能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把事情做好的话,那么,学生会对教师产生由衷的尊敬,“不敬”事件会越来越少,甚至不会发生了。
作为老师,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做到这些不难,但可怜我们的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当他们突然顶撞别人时,有人会宽容的对待他们吗?在学校养成了习惯,自己是天,顶撞了老师,老师得找台阶下,以自我为中心的下一代将来会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