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爱在哪里流失
绍兴县鲁迅外国语学校 孙华君
【案例描述】
在办公室,一位班主任老师又在对着她班的“淘气包”发火:我跟你谈过多少次话,鼓励过你多少次,可你却以这样的行为回报我!我这么努力的帮你,想拉你上来,但是你呢?班里的很多同学在周记中说我偏心,对你关心特别多,可你呢?你又怎样在做呢?如果是一块石头的话,它也应该会被我的付出感动了,你呢?你有没有良知啊……班主任越说越激动。但“淘气包”却安静的站着,任由班主任数落,一副雷打不进的样子。
【分析和处理】
这样的情景是我们很多班主任老师遇到过的。在大多数班主任开展的“爱的教育”中,可以说50%的“爱”是给了班级中的“淘气包”们,40%的“爱”给了班级中成绩优秀的学生,10%左右的“爱”给了班级中的表现安份而且成绩中等的学生。我们自认为对“淘气包”这类孩子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大量的“爱”。但这些孩子却仍然我行我素,似乎丝毫没有感受到我们的“爱”,丝毫不领我们的情。
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懂我们教师给予的爱?是不是这些孩子不需要我们付出的“爱”呢?我们付出的“爱”去了那里呢?我们的“爱”又在哪里流失了呢?
很明显,上面案例中这位班主任老师对这个学生开展的“爱的教育”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老师在对这个孩子开展的“爱的教育”时是有操作错误的。
为了使自己的“爱的教育”更有效,我首先对自己开展的“爱的教育”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和评价。我发现,我也在犯着同样地错误:在很多时候,我只是在一厢情愿的给予“爱”,很少去思考这份“爱”是否是学生需要的;在很多时候,我只是在粗暴的对学生强加“爱”,并不去关注给予“爱”的行为方式;更有时候,我甚至都需要怀疑,我给学生的那个是不是爱。
进行这样的分析后,我对自己的实施“爱的教育”的方式进行整理和规划。在实施“爱的教育”时,首先我要分析“爱”的需要情况。我会先去分析我将给予学生的爱是否是学生成长需要。如果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我就必须立刻去动手奉献。如果不是很需要的,那就把这个过程删除。因为“爱”不能泛滥,否则也会“成灾”。如果是学生需要的,我还要分析是全体学生需要的,还是部分学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选择“爱”的教育内容。其次,我将对实施“爱的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以确定开展“爱的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不同的学生对爱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很大气,我就需要给他一种很大气的感觉;有的学生很细腻,我要让她感觉“爱”像一张网可以感受到它的丝丝缕缕。因此在实施“爱的教育”时,采用的方式必须是有差异的。最后,在实施完“爱的教育”后,为了确定自己的教育活动是否有效,我会悄悄的开展评价。在评价时,我只是悄悄的观察孩子们的表现,而不是通过谈话的方式。否则,这些聪明的孩子会马上感受到我实施“爱的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样会使“爱的教育”活动效度降低。我必须让学生感到我实施“爱的教育”是不需要孩子回报的,不需要孩子用行动来迎合我的教育活动,只是为了孩子的明天。一旦孩子发现了教师开展“爱的教育”的出发点,那么有些孩子就会容易对这份“爱”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评价,甚至产生排斥情绪。我们开展的“爱的教育”就会流失。
【反思和感悟】
我们都知道,爱学生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怎样让我们的“爱的教育”更有效呢?怎样使我们的“爱的教育”不流失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爱的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有效的“爱的教育”活动应该包括“两点两部分”四个要素。两个点是指“爱的起点”和“爱的终点”。爱的起点是我们教师的思想,爱的终点是学生的思想。而这两点之间两个具有渠道意义的两个部分:学生对这份爱的需求和教师的表达爱的方式。在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有源自内心思想的爱,但是这份爱是否是学生需要的,我们老师并没有去思考。如果学生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爱,那么教师的爱的教育必然流失了。在开展“爱的教育”时,我们更要注意开展的方式。在什么时候进行教育;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可以让哪些人一起参与;是老师主讲式还是学生讨论式;可以理论说教还是必须以案例动人,等等。不同的方式取决于要开展的“爱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对象特征。只有把“爱的教育”的渠道疏通了,我们的“爱”才会从我们心中传动学生心中,我们的“爱”才不会流失。
其次,不要追求学生对“爱的教育”有立即的回报。
教育活动不像工厂的生产活动,教育活动的效果大部分不会立刻显现出来。特别是我们开展的“爱的教育”。如果我们教师要求爱的教育活动有个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仅犯了理念的错误,更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它的效果显示周期更长,也许我们老师根本看不到它的效果显示的时候。因此,我们不能急着去要求学生对我们“爱的教育”有立刻的回报。如果逼着孩子有“回报”,那么这个回报更多是孩子在“理解”教师教育行为后作出的一种应对性的策略活动,而不是在思想上的触动和改变。一旦学生知道怎样去应对教师的“爱的教育”,那么我们的孩子就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学会了应付。这对孩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
【参考文献】
1.《如何与中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2.《学校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