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德养成实践 / 正文
从学生的诘问引发有关师德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07

22. 从学生的诘问引发有关师德建设的思考

嵊州市第一中学  王向阳  312400

【摘要】 通过“师德大家谈”的问卷设计,引发学生对师德的诘问,反思师德问题,追求“教师是什么”的时代内涵,探讨师德的现代重塑问题。

【关键词】 师德诘问  师德核心构成  师德现代重塑

为探究师生关系紧张之根源,检讨师德问题之所在,我们进行了“师德大家谈”为题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浙江省嵊州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5个班学生。这次调查,学生对师德问题的诘问振聋发聩,也使我们对学生眼中一个教师破坏自身形象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有了较为真实的了解,引发我们的思考:新时期如何开展师德建设?

一、学生的诘问

本次“师德大家谈”的问卷,我们以“指出问题、评价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写以真实事件为依据的短文,让学生释放积聚已久的怨气。在收回的236份问卷中,学生们对师德问题直率却不失真诚地作出诘问,感觉少有偏急之虞。

诘问一:教师就是在学生稍有不慎,做事没能如他所愿之时,便理直气壮地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责备者吗?

请看几则答卷片断:

学生最讨厌的不是挨老师的批,而是老师只顾自己的感受,伤到学生的自尊心。记得刚上高一,第一次数学成绩考得不理想,和中考成绩有较大差距,老师不顾是否有其他原因,当头一句:我真怀疑你的中考成绩是不是自己得来的?

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上小学二年级时,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教师接任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刚来不久,就对我们施以“暴刑”,比如默写生字,一个字写错了,就得打一下手心。有一次,我和陈丽一起来学校,遇到风急雨猛的天气。两个小女孩踏着泥泞小路来,蒸完饭后已全身湿透,预备铃这时响起来了。老师把我们拦在门外,全然不顾我们往下渗着雨水的身子,逼着我们罚站了半天。后来她终于走了,我们也终于解放了。长大后,想起被看似慈祥的老师罚背、罚站、罚打,心里总隐隐作痛。

教师们也许会这样思考,我们的责备源于对学生的高期望,是“恨铁不成钢”。 但教师到底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有“特权”与义务控制学生的行为及其后果?学生恐怕不会原谅那些态度冷谈、缺乏感情,好作说教,总是对学生的思想、见解置之不理的教师。教师最好考虑这样的问题:自己如何才能既不带责备口吻,又可以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如果称得上是错误的话)之所在。更好的是,引导学生争取用自己的头脑、语言形成他们的思想,思考出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保持教师的镇静和忍耐。教师还要想到,学生的动机、学习方式、社会性行为、人格、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学生的自我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影响。

诘问二:教师就是自己在家不顺,在外受气之后,有权毫无顾忌地向学生“倾销”其怨气、发泄其无名之火的“愤怒之神”吗?

在我读初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贪玩曾旷课一天,第二天去学校时,平时和和气气的班主任张老师竟向我大发雷霆,还动手扇了我三记耳光。那三记耳光在脸上产生的作用不久就消褪了,但它在我的心中始终无法消失,不久,我了解到张老师因爱人所在的工厂倒闭失业导致心情坏极,当时我太不逢时了。

有的老师常把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比如哪一天他(她)刚好心情不好,上课铃响后发现教室里还没有安静下来,他(她)便丢下一句,“这节课上自修”,夹着课本往回走了。

教师在从教生涯中也许无法避免心情不佳、身心疲惫、心力憔悴的情形发生。此时,我们应该是忍耐和宽容的,甚至是谦恭的,要十分尊重学生的感情,更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绪的重要性。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每次“交往、互动”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因为经历过这种强烈的刺激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有可能再也回复不到原来的层面上了,这无疑会大大伤害师生之间健康的良好关系。如果发生了,至少要使学生能理解与同情这种心情,会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去理性、冷静地看待他,力争化解师生之间的尴尬局面、不悦之情。

诘问三:教师就是在为学生和社会做出一些贡献的时候,便硬要向别人和社会索求回报的人吗?

在我即将由初二升入初三的节骨眼上,在父母亲的关怀和自然学科教师自己做动员工作的情况下,暑期我参加了自然学科的半日制补习班。补习一周自然教师收取了500元。我父亲打一天工也只得60元,这大概就是“知识经济”吧。

读小学时我们要学手工课,这可让我们的手工课老师赚了一笔钱。上她的课,就一定要买她的剪刀和手工纸,这些都比市场价贵得多。

上述事件的确极为少数。这些教师失去了他人和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伤害的是自己的自尊。自尊——自我形象的树立,关系到一个教师能否做好教育工作的问题。教师在从教活动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其自尊感的源泉。自尊感好比一个人个性的精神核心,“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

诘问四:教师就是在人生的节骨眼上可以操纵学生的成绩能否及格、能否毕业、能否继续深造的命运之神吗?

分数,教师的宝,学生的根,我们是代表分数的符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来自于分数的变迁。老师完全有权力摆出一副慈善的施舍者的面孔,让我们去祈求施舍。盼望教师做到“严师出高徒”,家长早把我们的命运托付给了老师,要求严些再严些,不听话要打要骂顺便。师生间的关系为什么就无法达成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美好的和谐呢?

教师真的有如此能耐吗?教师的使命感太强,不仅活得累,而且使师生关系只具工具价值。在学生看来,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是学生求取升学机会或功名利禄之资本的手段而已,学生看中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而非精神价值。教师的职业生涯因此苍白而贫乏。“什么样子的贪乏?……灵魂的贪乏?精神的贫乏?潜力的贫乏?生命的、希望的、梦想的、期望的贫乏?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的话,再多的钱也无法改变这种贫乏的状况。”

二、师德核心构成

学生的诘问尖锐而深刻,反思我们的师德问题,开展师德形象的现代重塑,是一项系统工程,师德的核心是什么的正确回答是该工程的基础。

教师是有着清醒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存在,教师有非凡的道德勇气和经得起考验的人格力量,要始终与学生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任何时候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并勇敢地维护正义,教师一生淡泊名利,耿介自守,有足以感召学生的人格力量,教师负有推进知识的使命和维持道德、提高品格的使命。总之,教师是具有优良德性的知识分子。那么师德的核心构成是什么?

首先是教师的善。指教师对受教育者合理的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的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教师能充分调动积极的教育情感和坚定的教育意志,去践履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信念,教师的善以肯定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及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为前提,并充分展现教师的力量。

其次是教师的公正。指教师把每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合理需要、合理评价给予他。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所谓公正,就是尊严与严格要求相适应。在学校生活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抽象的公正,教育上的公正,意味着教师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想做一个公正而有良心的教师,就必须把灵魂的高尚与精神的纯洁联系起来。而如果一个教师总是私心重重、患得患失,精神境界不高,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的话,就极有可能在处理学生的事情上表现出偏私、不公正。

再次是教师的责任感。是社会及群体对教师个人职业角色的期望,教师对这种期望的认同与承担就是教师责任感。如何使学生感到在学校安然自在,不受拘束,而且觉得学校充满创造的活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学习动机,让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景,也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同样也是教师的责任。总之,每一个真正具有责任感的教师,会用自己对教师和教育的理解,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尽心、尽力、尽责。

教师的善是指教师过上了合情的职业生活,教师公正是指教师过上了合理的职业生活,教师责任感即世界观。“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拥有师德的教师,会不为势利、名誉、金钱和地位所动;不为规章制度所拘束;不为陈规旧习所迷蒙。相反,会一切以学生的心理、问题、困难、愿望、个性、创造力等为参照,会以最纯朴、最敏锐、最强烈、最真诚的情怀去对待学生。

三、师德的现代重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焉,“师道”,一种为师之精神,一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格力量,在今日的某些为师者的行为中已经遭到严重歪曲,虽为数不多,但破坏性极强,学生的诘问触目惊心。认识新时期所面临的师德冲击,重铸师德,强化教师的道德素养,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唤醒教师爱的情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儿童。”热爱学生,可以说是对每个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教师的爱,既包含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更包含对学生的爱护关怀。特别要指出,学生的“学业成就”与“顺从听话”绝对不能成为教师分配爱的标准,教师更不应以个人的好恶来对学生作出爱的取舍。“公正——这是孩子们信赖教师的基础。”

第二,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我们要把课堂上教书的工作看作是为学生服务,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满意、都发展;我们要把关心了解学生看作是一种服务,使学生澄清心灵的迷惘和困惑,送他们一片温馨澄明的天空;我们要把尊重与信任学生作为搞好服务的前提;我们要把严格地要求学生作为搞好服务的保障。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服务意识,并从服务走向爱。

第三,把尊重学生个体生命作为师德的底线。生命的独特性、不可重复性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再也不能出现体罚等摧残生命的现象。人的生命价值更体现在人的感受、情怀、思想和创造力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上。树立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尊重个体的特殊性、独立性,不以整齐划一的要求去规范个体的行为,实现从教师的话语霸权到师生间的多元表达,尊重学生的人格,唤醒个体的创造潜能,使教育过程成为感受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第四,在教育中实践人文关怀。教师的教育工作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期望学生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理解并重新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认识到学生是平平常常的凡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不能以圣贤的标准要求他们;承认学生也渴望得到被人尊重、理解,他们也要休息、享乐……一切要以学生为本。教师所从事的是精神生产,是“人”的生产,它完成的是人由生物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化,它们改造的是人的内在气质精神。教师不能将个人的眼前利益放在首位,要通过自己的奉献与牺牲,将新生一代送抵未来幸福的彼岸。


[注释]

①[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42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②[美]叶维尼·凯著,朱乃长译:《金钱哲学》154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③[苏]加里宁著,陈昌浩、沈颖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5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④[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2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⑤蔡汀等主编:《苏霍姆林斯基》,第3卷,13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

[1]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4]朱小蔓等:《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6大焦点问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5]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学校:绍兴文理学院  |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  邮编:312000
后台管理  |  电子邮箱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