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德养成实践 / 正文
当教育的美好遭遇现实的尴尬
发布时间:2023-08-02

24. 当教育的美好遭遇现实的尴尬

                    ----师德案例分析及反思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                                 吕红蕾

 教育的美好•现实的尴尬——案例描述

课堂上,正在学习外国作家写的《检阅》一文,讨论互动时,我让孩子们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大家都一致认为:课文中的同学让腿有残疾、拄着拐杖的博莱克去参加盛大的国庆检阅,还让他站在第一排最显眼的位置,最令人感动。我就势引领:“是啊,有缺陷的孩子他们最怕受歧视,书中的孩子们多善良呀!当国庆阅兵仪式上,博莱克走过主席台时,大家可以想象他的表情会是多么自豪,笑容会是多么灿烂!”我相信我的语言是富有感染力的,因为很多孩子睁着澄澈的大眼睛专注地倾听着,教室里静静地流淌着一种美好的情愫……

但就在这美好的时刻,一只小手怯怯地举起来了,接下来他怯怯的声音打破了刚才美好的宁静:“老师,让有残疾的人参加检阅,班主任能同意吗?班级扣分了怎么办?”这个孩子说完,又怯怯地低下头,似乎在期待我这个班主任肯定的回答:“能!”可我令他失望了,我只僵在那儿,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班主任——我,碰到了这个现实的问题,我是不会轻易地吐出这个字:“能!”那一刻,尽管我无语,但以往类似的场景还是清晰地在我脑海中闪过:每次广播操比赛,那个动作协调性不好的孩子我让他上场了吗?尽管他也早早地穿上了整洁的校服;每次合唱比赛,那个五音不全的孩子我让他登台了吗?尽管他也天天努力地背着歌词;每次舞蹈比赛,那个胖胖的孩子我让她展示了吗?尽管她也多次对着镜子纠正着动作。没有,都没有哇!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就因为这些孩子的确会扯班级的后腿,使班级扣分。所以,不光是我班主任,其余的孩子也心照不宣地希望他们别来添乱。现实就是如此。我以往的冷漠做法就明晃晃地摆在大家面前,我好意思说“能!”吗?说了,我虚伪;不说,我残酷。于是,我怔怔地迟疑了半天,也没想好怎样回答,只好尴尬地宣布先下课。

直面困惑:

  看着孩子们清澈的大眼睛,我一脸的困惑和尴尬:一方面,我们在课堂上,用纯美的故事为孩子们构筑着乌托邦式

的纯美理想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又用现实击碎他们对学校、对人生、对社会的信赖和期望,让孩子的纯真在质疑中迷失。孩子的内心如水晶般纯净,也如玻璃般脆弱。一旦他们对教师、对教育的信仰崩溃,导致的将是对人生、对社会信仰的动摇。如果真的这样,我们又该怎样承受这份教育信任危机之痛?基于这一忧患意识考虑,因此我宁可首先选择尴尬,也不可以违心地轻易允诺“能!”然后,让我沉下心来,思考应对之策。

 功利的淡泊•放弃的勇气——分析和处理

为什么会不给这些孩子展示的平台,怕的是扣分。扣了分,意味着这次竞赛可能输了。竞赛输了,意味着班级考评时排名要落后。排名落后,意味着与优秀班级擦肩而过。到最后意味着领导、同事、家长要质疑你的管理能力。这多米骨牌效应谁也不愿意看到,自然就出现了上述的冷漠处理方式。

但是,这排名,这荣誉和先进,说到底还不是功利心使然。推而广之,我们成年人的世界中,为什么很多事情都有潜规则,也是功利的因素在作怪。不让有缺陷的孩子上台,就是一条教育的潜规则,而且这规则尽管是潜在的,每个人却都是心知肚明、心照不宣、心领神会。真的有谁会蹲下身来,去平视过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训练是,他们一样在付出汗水,付出艰辛,换来的却只能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只能寂寥地站在角落中,只能眼巴巴地羡慕同伴得到那么多的掌声,只能咀嚼着心中的委屈和失落。个中况味,我们做老师的关注了吗?一番理性分析之后,我不禁想起了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其中有句歌词说得好:“那块黑板,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真理。”说得好啊,为人师者是应该擦去功利,而不是整日在蝇头小利圈子中跳不出来!

这样一想,我有底气了,懂得该怎么处理这一尴尬了。我应该选择“舍”,舍什么?舍功利心。其实这也不难,只要拿出“放弃”的勇气。

于是,第二天,我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现在老师明确告诉大家,我能!为什么昨天我没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昨天的我还没有说的勇气。今天我明白了,老师需要的是我们班每一个孩子的快乐与自信,我不再在乎扣不扣分了。

说出这一番话后,我好像是放下了一个包袱。我再次静静地思考着。

 弱势的关注•生命的尊严——反思和感悟

  (一)“公平公正”呼吁当代师德的庄严使命

    都说我们要打造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是什么?是公平和正义。只有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确立社会生活的主导信念和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缩小差距,通过教育改变弱势群体的境遇,才能促进公平和正义社会的建立。从这个高度说开去,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肩负的是何等庄严的使命:即促进公平和正义的使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到“关爱学生”,就是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案例中的几位学生,就是学校中的“弱势群体”,我们理应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环境,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就是摒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于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学生,一律平等地对待,做到“以情育人”,生发未来公民公平公正的精神之花。

(二)“敬重敬畏”发展当代师德的丰富内涵

  生命富有灵性,生命是这个星球上最为宝贵最为活跃的资源。没有生命就没有历史、当下和未来。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制,如东逝的流水不复西归。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生命,也就是要敬重敬畏生命,而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做教师的又有什么理由不敬重敬畏学生的生命?从这一意义上说,教育过程应该看作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交流。而诸如急功近利置之不理做法,说严重一点,是一种“师源性伤害”。我们应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润泽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那就是教育的价值追求,追求每一个生命的尊严。生命越有尊严,国家才越有力量。

 由此,我明白了,教育的根本是呵护生命,这才是最美好的东西。只要心中有这份永恒的美好,我们在现实中的尴尬一定会无痕化解,这是我们的美好愿景!




学校:绍兴文理学院  |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  邮编:312000
后台管理  |  电子邮箱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