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当死亡来到孩子的身边
【案例描述】
班上有一对表兄妹,男孩子小明聪明开朗。可惜,他妈妈在他三岁时就离家出走,了无音讯。爸爸也常常在外地工作,平时由姑姑和爷爷、奶奶照顾。去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女孩子妈妈也就是小明的姑姑匆匆赶来,说小明的爸爸出车祸,快不行了。
在教室里,望着台下空空如也的座位,我忧心忡忡,祈祷男孩子的父亲能恢复健康。不然,这个开朗又聪明的孩子,也就成孤儿了!第二天,没回来。第三天,他还没来上课。放学时,一个家长说小明的爸爸已经走了。
上课的时候,他的同桌说:“老师,小明今天也没来上课。”这时,一个同村的男孩子小刚高声地说:“我知道,我知道他为什么没来,因为……”我立即阻止了他,并请他下课来办公室。
办公室里,我对他说:“小明家的事情你知道了吧?”他点点头。“你和小明是好朋友,对吗?”他又点点头。“你有爸爸给你买玩具,妈妈给你买衣服。可是,他一个也没有了。”这时,小刚眼眶里充满了泪水。我接着说:“他心里一定很难过,你想帮他吗?”“想。”“那老师希望你什么也不要说,和以前一样好好和他做朋友,关心他好吗?”“老师我知道了。”
第四天早上,我在教室里看到小明和平时一样在读课文,我静静地走到他的身边,摸摸他的头。他转过身来,响亮地对我说:“X老师,早上好。”那神情,那语气,仿佛他未曾离开过,仿佛那些不幸的事都未曾伤害过他。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一大半。
事后,他姑姑谈起,说:“孩子还太小了,他还不懂爸爸没有意味着什么?可能,在他心里,以为只是和以前一样去外地工作了。”
课后,看到小刚亲热地和小明玩在一起。我庆幸自己那次谈话起到了积极效果的同时,内心也有着隐隐不安。
【分析和处理】
我发现小明和很多人在一起时,依旧是从前那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一个人时会很沉默,眉头紧锁。从前他也会违反纪律,现在违反纪律的频率更高了,而且批评他时,不回嘴不辩解,只是一声不吭低着头。作业练习上,因为粗心大意犯错也多了。
这一系列的不同寻常慢慢累积,终于在一天到了顶点。当我踌躇着要如何解决这件事情时,事情已经摆在了我面前。
那天,有学生报告小明和小风在打架。他们是同村一起长大的孩子,平时很要好,怎么回事呢?
我进教室就看到两个小小的身体正扭打在一起。我试图拉开,结果,小明还气势汹汹,不依不挠。我把他们带进办公室,询问缘由。两人一声不吭。问小风,他低头不语。问小明,问急了,只生气地说:“他乱说,乱说。”
我又问小风:“你说了什么?”小风几乎用耳语的声音说:“说他没有爸爸妈妈爱。”
我静静地问他:“这是他的错吗?”小风低头不语,我接着说:“那你知道以后要怎么做了吗?”“知道了。”“向他真诚地说声对不起好吗?”我把两人的手拉在一起,小风为自己的话道歉了。
小风走了,办公室只剩下我和小明两个。我把他拉到身边,轻轻地拉着他的手,问他:“还在生气吗?”他不回应我。“老师知道小明为什么生气,全知道。老师想给小明讲个故事好吗?”接着我向他讲述了苏珊·华莱的《獾的礼物》。这个故事讲了獾死了,森林里的动物很喜欢獾,都很伤心。第二年春天,动物们都想起獾对他们的帮助。獾活在了动物们的心里。
“小明现在穿的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买的,对吗?放假的时候,爸爸带着你和妹妹去游乐园完了一整天,对吗?爸爸还教小明扎马步,对吗?两个星期前,爸爸还打电话来问小明在学校的表现。”那天,小明泪流满面,似乎要把这些天以来所有压抑的眼泪都流完。
【反思和感悟】
很多成人说,他们都很忌讳谈论死亡,尤其是对孩子说死亡,他们害怕死亡会令孩子难过害怕,影响他们幼小单纯的心灵。其实,死亡既然发生了,悲伤再所难免。
母亲离开,失去父亲,这对于年幼的孩子,是非常巨大的伤害。虽然,难以忘记,但是,我们最希望他们能及早忘记,走出阴影。
一、缓冲伤痛,冷却情绪。
在孩子心里,这两个事情都不是他们能大声说与人听的事。可以称之为一个家庭的隐私,一个孩子的秘密。秘密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秘密对孩子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两个就是典型的对孩子成长不利的秘密。这些秘密压抑在孩子的心里,容易使他们的性格孤僻,情绪低落。
伤口在暴露无遗时往往会恶化,在洁布遮掩下才容易愈合。事情发生后,我都没有第一时间找他谈话。我装作不知道,以平常心,一如既往的对待他。让他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空间生活在“从前”。让他感觉自己没有比别人多,更不会比别人少。虽然家里发生了改变,起码学校里没有变化。老师的一些“特殊对待”反而让学生感觉自己的特殊,更不容易融入集体中。
孩子不想哭,他渴望能一直高兴地笑,他正在强忍泪水,我们又何必要提那些伤心事,让他哭呢?
二、直面伤痛,疏导压力。
有些孩子会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还有些孩子却相反,仿佛没事情发生一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就会掉以轻心,以为不用疏导他们的情绪。事实上,有些孩子没哭、没难过并不表示他不了解自己已经失去了最亲的人。许多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在他们坚强甚至欢乐的外表底下,可能有着相当多的情绪。孩子没有社会经验,他根本不知道亲人死了应该用什么恰当的方法来抒发他自己的情绪。
孩子有权利去体会消极情绪,而且悲伤、哭泣等等,都是人一生不可避免的,很多成人认为孩子太小,应该远离悲伤,这只是成人一厢情愿的想法。
成人应该提供给孩子健康的情感模式,允许他们去笑、去哭、去回忆不在的人或物,而不是教他们逃避。通过向孩子谈死亡,孩子体验到丧失的悲伤和对死亡或多或少的恐惧,并在成人的陪伴下,理解死亡,理解自己的心理感受。
我选择通过优秀的童话,向孩子传达“死亡”,传达父亲即使离开,仍然把美好的回忆留给了他。
三、抚慰伤痛,帮助成长。
虽然没有行为上的“特殊照顾”,并不等于,我对孩子放任不管,对孩子的遭遇冷漠对待。在学习上,多注意方式方法,更多点耐心,宽容心。在生活上,从细节上多点照顾。在孩子还没察觉时就把关心送到,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孩子缺少或缺失某部分爱时,师长的这种爱做适当填补。
当然,仅仅老师的爱,还远远不够,随着时间的流逝,同伴的友谊将会成为消除孩子内心负面信息最大的熔池。在和朋友朝夕相处中得到快乐,渐渐遗忘心头的伤痛。
对于一些不懂事的孩子的不妥当行为,老师的言传身教,可以让他们改变。小风从那天后,就再也没有说过那样的话,相反和小明的关系更近了。
当死亡在孩子身边发生时,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年纪小,就以为当他们长大了,就会自然忘记了,不要因为孩子不哭,就以为他不难过,不要因为孩子变乖了,就以为孩子走出阴影了,也不要因为孩子变得顽皮了,就骂他“不懂事”孩子的心很脆弱,需要我们去理解,需要我们去呵护!
上虞市丰惠镇通明小学 王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