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条”飘起来
【案例描述】
2009年9月,我又教一年级,既觉得有一种重新开始的兴奋感,又感觉压力重重。教过三次一年级,一个字,苦啊!我知道,我的喉咙又要开始新的“挑战”了。一年级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较弱,习惯了“玩玩、睡睡、吃吃”这样轻松自在的生活,现在一下子让他们适应一天6节课的紧张节奏,还要适当地做一些作业,有些孩子不适应了。我也深知,一年级正是孩子心里比较脆弱的时期,所以,老师处理事情要更小心,更有耐心。你看,发生在我们班的这些小事——
镜头一:包书皮中的小插曲
为了作业本的整洁,我要求孩子们作业本都包白色书皮,在包之前,我还特意从小店里买来了一张彩色的包书皮的纸,并和孩子们说:“你看,这彩色的书皮纸反面就是白色的,今天傍晚,我们可以先让家长准备好书皮纸,然后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包书皮,这可是新学期的第一份作业哦!”
第二天,我一检查,大部分孩子都包得不错,但有些孩子包得实在很勉强,就像给书穿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最糟糕的要数张方杰了。好好的一本书被他一包,倒变得破破烂烂的了。书皮是花花绿绿的,书皮的角是破的,书皮的正反面是皱的,皱得连书都要硬生生地才能被翻拢了。最显眼的是书正面几个歪歪扭扭的大的出奇的字:“张方杰”。我问:“怎么包成这样?你看别人。”孩子低着头,没有声响了。
傍晚,他奶奶急匆匆地来办公室找我:“张老师,他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我只会包这样的。这孩子从小说话含糊,到家了也说不清楚要包成怎样的。嘿嘿,对不起啊,老师。”
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又不会清楚地转告,怪不得啊!
镜头二:图书角捐书风波
今年四月份,学校风风火火地开展了“读书月”活动,为此,各项事宜也紧锣密鼓地在班级中布置、实施起来了。首先是成立班级“图书角”,学校要求每位孩子至少捐献三本书。捐三本书,对现在的家庭来讲应该不是难事。只是我提醒孩子们书要新一点。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就把书放在课桌上了,生怕老师会看不见。一本本色彩鲜丽的书映照着孩子们微笑的脸。但是,就有几个粗心的孩子把老师的话忘记了,桌上空空如也。我一边收,一边进行书的登记。等我走到陈艳斐桌旁,她却没有像其他带书的孩子一样把书递过来,而是难为情地说:“老师,我家里只有这一本新书。”我一看,是一本厚厚的彩色封面的《安徒生童话》,说实话,比起别的书,这一本书毫不逊色,可是,她没有达到捐的数额。陈艳斐的家庭我是了解的,父母离异了,她大多数的时候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但“只有这一本新书”,这样的情况,却是我不曾想到的。“谢谢你,捐出了你唯一的一本新书。”我对她微笑。她也笑了,显然心里悬着的那块小石头已经落地了。是啊,多么可贵的一本书,多么可贵的一个孩子。
【分析与处理】
一年级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他们新鲜地打量着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他们充满信心地期待着新的学习生活。一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孩子有许多习惯有待培养,这不仅需要老师付出耐心和努力,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但对于像张方杰、陈艳斐这样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弱势是显而易见的。怎样保护这些低年级孩子特别是特殊家庭孩子稚嫩的心理,让他们能随着班级的洪流快乐向前,而不至于落后呢?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是的,走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情感”的土地肥沃起来,那么,教育之花就会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怎样让孩子记住老师的话,让孩子从一年级开始热爱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明白老师对他的关心呢?我想到了在我家里我和先生之间写的“便条”。先生起床后,他会在餐桌上放一张便条:“记得带好豆浆,吃饱早饭。”先生生日了,我也会在他的口袋里放一张便条:“生日快乐,愿你的心情像今天的阳光一样灿烂。”甚至,有一段时间,我心情很低落,先生每天都在我的包里放一张便条:“老公永远支持你。”“亲爱的老婆,你可是我们家的‘晴雨表’哦!”“你伤心我也伤心,你开心我也开心。”每每收到便条,我心里总有莫名的感动。语言虽短,却是一份心意的传达。所以,何不让“便条”在班级里也飘起来呢,因为,这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的方式。于是,在开学初,对这个“说话含糊”的张方杰,我连续一段时间给他写便条,并告诉他,不认识的字可以请家里的姐姐帮忙读,以便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取其中三张,如下)
孩子,今天你要为自己准备一个录音机,因为以后,我们每天都要听汉语拼音磁带。老师中午看了你的铅笔盒,发现你只刨了一只铅笔,这样可不够,请你每天准备好3只刨好的铅笔,记住哦! |
孩子,明天轮到你给全班小朋友展示才艺了。唱歌、讲故事,都可以。今天好好准备,老师等着你精彩的节目呢! |
孩子,时常看见你用嘴巴咬着自己的手指甲,这可是一个很不卫生很不文明的行为。今天回家,把手指甲剪一下,在家里,请奶奶也要时时提醒你不咬指甲。 |
而陈艳斐呢,对这个捐出了只有唯一一本比较新的课外书的孩子,我是怎么做的呢?你看,我传给她的便条:
谢谢你为班级做的贡献。虽然你只有一本,但一样令老师高兴。 从今天开始,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书了。加油哦! |
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你可要做勤劳的小蜜蜂哦! |
【反思与感悟】
便条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一种简洁而有效的沟通方式,在我们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看——
让便条飘去“嘱咐”
低年级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怎样听课,怎样书写,怎样集会,事事处处都需要老师付出巨大的耐心,一次又一次地和孩子们讲。但我们会发现,这些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一个有着“正确教育意识”的家庭,孩子往往会比较快地适应学习生活。但在现实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家长其实对孩子入学了“我应该做什么”是很模糊的,所以,把“嘱咐”写进便条,不但起到的是嘱咐孩子的作用,其实还嘱咐了家长。像上文中的张方杰,他奶奶其实真的不知道孩子回家来了她还要检查指甲。从我这儿飘出去一张张便条后,她才意识到:“啊呀,现在读书真的不一样了。老师,你要多提醒我呀!”一句句的嘱咐因为写在了便条上,孩子更牢记了,家长更重视了。是啊,让便条飘去“嘱咐”,嘱咐孩子,嘱咐家长,大家一起努力,让孩子成为大家共同的骄傲。
让便条飘去“关怀”
陶老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我们在给孩子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把鲜花般的爱心,阳光般的温暖,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尤其是那些曾经受过创伤的、阴暗的“角落”。现在,成为了一个母亲,我更加疼惜那些缺少关爱的孩子了,想到他们兴高采烈地回到“冷冷清清”家里时的那份失落,心里就会酸酸的。让便条飘去我的关怀吧,让孩子知道,他的身边有老师,老师在关心他,把他放在了心上。而这一份“关怀”也会成为一种力量,伴随孩子在前进的路上行走。陈艳斐把我的便条当成书签收藏了。而另一个小男孩竟学着我的样子写起了便条。他的妈妈告诉我,这几天,自己工作比较忙,时常不回家里吃晚饭。一天晚上,当她躺下床休息时,发现被单上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妈妈,您辛苦了,要多吃饭,作业我都做好了。这位妈妈说,孩子读一年级后真是懂事很多了。看来,孩子的小小举动已经深深打动这位年轻妈妈的心了。是啊,就让“关怀”在便条中互相传播吧,让这温柔的力量带我们奋进,带我们前行。
让便条飘去“赞赏”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孩子们特别喜欢从老师那里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这会让他们信心昂扬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去。这份赞赏也为成为一种引领,引领孩子们往正确的方向看齐、行动。就像我们班成立“图书角”的时候,当我检查完孩子们带来的书后,捐书的孩子都收到了我的一张粉红色的便条:
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们班的图书角终于成立了。你们是那么地为班级着想,老师真喜欢你们。为了班级,共同努力哦! |
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孩子们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但我总是抓住他们身上闪现的优点,比如有孩子能熟练地给小朋友们读课外书,有孩子主动为班级送来了一盆花,我都把赞赏的话写在便条上送给孩子。孩子们收到这样的便条都很高兴,家里拿给家长看,家长也很高兴。有些有心的家长还把这些“便条”收在孩子的“成长记录”里了,因为,这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见证啊!
便条就像是一条纽带,把家长、孩子和我紧紧地连接了起来,在便条里,我们共同体验着孩子的进步,欢喜着孩子的欢喜,着急着孩子的着急。在这里,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着,一起收获着。所以,我会坚持,让“便条”在班级中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