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德养成实践 / 正文
“关爱学生”,是一种能力
发布时间:2024-04-09

1. “关爱学生”,是一种能力

——激励外来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动机教学实践引出的思考

绍兴越城区东湖镇中学 朱娟芽


一、案例描述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上完早自修,发现班里新转学从贵州六盘水来的学生冯水莲还没来上学。前几天上英语课的时候,我就发现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表情痛苦,不作一声,因为忙着别的事情了,就来不及问清原因。所以那天一下课,我就联系了冯水莲的妈妈,了解情况。冯水莲的妈妈告诉我:早上就一直催促水莲上学去,可她就是不肯来上学;昨晚叫水莲听英语磁带,她就扒在录音机前哭,而且哭得很厉害,哭了很长时间,也不肯说话;前几天也听英语磁带,没有这种情况。妈妈猜测水莲可能英语听不懂,因为水莲初转学来时说起过。

我愣住了!我仿佛看见冯水莲泪流满面的情景:看见水莲把头深深埋在双臂里,整个身体在不断地抽搐,发出满含委屈和伤心的呜呜咽咽的哭泣声,仿佛在哭诉:我听不懂英语,没什么指望了。

二、分析与处理

我是冯水莲的英语老师,也是冯水莲的班主任。冯水莲的哭声,让我想到班里七个外地民工子女的英语学习状况。确实,他们除了上课45分钟还在学习英语,课外基本不听、不说英语,不做英语作业。我感觉他们学英语有困难,学习英语也缺乏兴趣。但其他几个外地民工子女,转学比水莲早,学习态度没有水莲好,反倒没有缺课旷课的现象;而冯水莲,感觉是个乖巧听话也上进努力的孩子,她倒缺课旷课还不想读书了,怎么回事?

想到水莲嘤嘤的哭声,想到水莲初来时她妈的介绍,我似有所悟:一个随着父母外出打工而随地就学的女孩子,学习多不容易!她得体谅父母的艰辛,她得适应一、二年换所学校换批老师同学的境况,她得不到父母学习上的辅导,更得不到父母心灵上细致的呵护。如果说小学阶段的学习要求还不是太高,水莲凭着她的懂事与上进,算是勉强完成了学业。初中学习任务重了,要求高了,水莲怎么能够应付?初一上学期快要结束了,父母为了生计将她转学了,人生地不熟不说,就是教材不同了,教师的要求与教法也不同了,水莲要适应已经很困难,其他学科还似懂非懂能够听听学学,可这英语,原本就是一张白纸呀!却非得要跟上本地有小学四年英语基础的同学,不得焦虑死、痛苦死啊!

想到冯水莲哭声中的无助与绝望,我决定帮助冯水莲。我知道仅靠我一个人,仅靠每天的英语课堂学习时间,冯水莲的英语水平要想在短时间大幅度上升是很困难的。我想到我们全班大多数学生是有小学四年英语基础的,尽管水平参差不齐;我想到我是班主任,经常要开展班级活动,与学生接触时间多、机会多;我想到水莲是个要强上进的孩子,来这里时间还不长,尽管已经对自己的努力丧失希望,但如果有老师同学介入,她学习英语的希望会被重新点燃的!

我决定激励冯水莲的学习动机,对冯水莲的英语学习进行干预,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 家访冯水莲,进行心理疏导:我当天上完课,就去家访。在冯水莲家里,我帮她分析了她的学习现状,指出了她学习困境形成的内外因素,提供她走出困境的几种方案(每天中午主动找我补习小学三年级英语;参加班级“手拉手”学习活动,家庭作业完成之余巩固已学的英语知识。)结果冯水莲破涕为笑,第二天就正常上学了。

2. 组织“手拉手”,激励主动学习:冯水莲回校后,我组织了一次班级活动——“手拉手”学习小组的组建。我要求学生以成绩为依据,自己寻找学习帮助的伙伴,自己确定学习帮助的内容,自己设计学习帮助的措施,自己规定学习帮助措施完成的时间,组内、班内每周进行“手拉手”比赛,获胜者加分奖励。目的为鼓励外地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间的接触交往,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结果:我发现冯水莲找了个英语成绩较好的后座女生,组成了“手拉手”对子,以后还时不时看到冯水莲转过身向后座“结对”的女生请教问题。

3. 结合班级工作,营造语言氛围:重新安排学生座位时,我要求学生事先用中英文夹杂的书面语言向老师陈述自己的要求;班级干部换届改选时,我要求学生用中英文夹杂的口头语言进行竞职演说;日常班级情况要汇报,我要求学生尽量使用中英文夹杂的方式;组织班队活动了,我就组织学生做“我说你指”“我说你猜”“你说我答”等中英文夹杂的游戏,组织学生欣赏英文歌、学唱英文歌……每一次,我都会根据学生的表现,以量化记分的方式记录。结果,内向的冯水莲,慢慢地听,悄悄地问,很快,她的量化分上去了,她积累的单词也多了。

4. 抓住机会表扬,激励学习信心:我知道冯水莲的内部学习动机是被激发了,但因为毕竟年幼,我还得激发她的外部动机。冯水莲能主动请教同学了,我表扬;冯水莲能开口使用某个单词了,我表扬;冯水莲听写有进步了,我表扬;冯水莲能背出课文了,我表扬;冯水莲能够看懂听懂老师的话了,我表扬……结果,冯水莲再没有因为听不懂英语录音而弃学,半年时间后的这次考试,冯水莲的英语成绩已经60多了。而且,平时见了我,感觉特别亲。

三、反思与感悟

1. 尊重学生内心需要的关爱,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关爱!

《师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前提必须是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内心需要的关爱,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关爱!如果冯水莲是个跟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对冯水莲没有丝毫的关爱,当我听说冯水莲哭泣、弃学,我的反应也许会是鄙视、责备:听不懂英语,还好意思哭?!听不懂英语就弃学,还能做成什么事?!但冯水莲是我的学生,我又了解到她小学没能与本地学生一样学过英语,我不可能不关爱冯水莲。那时,我的反应或许会是同情、无奈:随着家长四处转学,可怜!四年的英语我怎么帮她补?没法!但当我进一步了解了冯水莲的种种具体困境,了解了冯水莲学习上比其他本地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坚持,了解了班级学生个性的各各不同,我就选择了理解、尊重:我理解冯水莲内心的焦虑和痛苦,我推荐给冯水莲走出困境的几种方案,要求水莲自主选择补习的方式、补习的内容,我相信,尊重学生内心需要的关爱,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只有终身学习,提高教书育人本领,才能真正保证“关爱学生”。

一个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情景,每天是新鲜的、生动的、无法预料的。它需要一个教师运用教育智慧来应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但激励、唤醒、鼓舞,是仅靠我们大学时期所学的知识、仅靠我们内心对学生关切爱护的情感,是不够的。在任教的过程中,我学习布鲁姆的《教学论》,我懂得了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互惠”策略,我学习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我懂得了营造良好的学风,要注意引导好学生正确的“从众心理”……然而,班里50多个学生,家庭背景各各不同、个性差异各各不同、成长经历各各不同、认知情感各各不同……教书育人的能力、教育教学的智慧,不能靠本本主义能够获得,只有在结合理论的实践中的不断反思领悟,才能得以丰富!

总而言之,《师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是尊重、满足学生心里需求基础上的关爱学生,是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作用的关爱学生!它不仅是教师的一种职业情愫,更是在这种情愫催促下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教育能力!这种智慧、这种能力的育成,不靠“一夕之功”,需要终身努力!然而,“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不断学习理论,不断在实践中反思总结,成为一个颇具教育智慧的教师,恐怕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我愿意践行我的思考!




学校:绍兴文理学院  |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  邮编:312000
后台管理  |  电子邮箱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