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此书,让我最深有感触的篇目是“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
学生时期的励志鸡汤不难常看见一句话,即“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贯穿人生的各个层面。学生时期的做题,注意细节能够不丢冤枉分;走进社会,为人处世时注重细节能够加印象分。但是,教育细节和以上两种大有不同。因为它影响力面向的受众不止个人,还延展到他人。
从教师身上体现出的各种教育细节,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私以为,追求“细节”分为有效和无效之别。
比如本书列举了“校长”“领导班子”教学楼走廊巡演的例子。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无效追求细节。
从教育者的视角看,定期巡视监督学生上课状况无可厚非,但是同时应当考虑好采取的形式。校长为了让自己更有存在感,一时兴起去教学楼走廊转一圈,“领导班子”见校长“以身作则”,于是有样学样也去转一圈。多番人员整日围着几间教室转来转去,早就让最初监督的初心变了味。
不仅如此,学生本来好端端地坐在教室里,余光中这个人影一闪而过,那个人影一闪而过,思路频繁遭到打断,还莫名对每日的各路领导巡演产生期待感。
这是有效的追求细节吗?很显然不是。
诸如此类的还有管理班级时各种小题大做的做法。
学生上课迟到了,顶多问一句原因就行,非要揪着这件事情不放,以大骂一顿开场,以罚站走廊收尾。美其名曰是“杀鸡儆猴”,在我看来就是在没事找事。更可怕的是,老师发完火还要指着迟到的同学,对班级里的同学说一句“你看看,因为你一个人浪费我半堂课,耽误的都是大家的时间!”
身为教师,一言一行都要在心里掂量。你随口一句话,是无心之失,但是给学生造成的就是不可磨灭的打击。
拿我亲身经历举例,初一学习英语的时候不会音标,被当时任教的英语老师看到了书上写的大白字。于是第二天就让我带全班领读单词,我用蹩脚的发音每念出一个单词,都会被紧跟其后的和声打脸。好不容易生无可恋地领读完,还被老师轻描淡写地一句质问“xxx,你不觉得你每个单词都跟别人念的不一样吗?”
或许当时的任教老师是恨铁不成钢,但是她的做法让我铭记在心多年。甚至那时让我一度对英语兴趣全无,每堂课都在提心吊胆,如坐针毡。
我们应当去追求的教育细节不是繁文缛节、搞形式主义,也不是小题大做,斤斤计较。
教师,应当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当你让学生把桌面收拾干净时,自己的办公桌上也应该一尘不染;当你要求学生注重仪容仪表时,自己也应端庄整洁。
试想想,如果有一天晚自习时犯困的同学恍然抬头一看,发现督班老师自己都睡眼朦胧,对老师的敬畏感自然会大大降低。
他就会心想,睡就睡吧,反正老师都困得睁不开眼。
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在师范专业学习,介于聆听教诲的学生和从事教育的正式教师两种身份之间的学生。我认为我们要随时做好“老师”和“学生”两种角色的切换。
作为学生,我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要多从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任教老师身上学习教学方法。将来走向岗位,也要多联系自己学生时代的感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作为老师的言行。
高一的语文老师常说“要读书,要先会做人”,这句话即使是现在,也时刻提点着当时作为学生的我。除了知识,学生也会一直在潜移默化地从老师身上习得三观、礼仪之类的东西。
我常常认为,学校和课堂就像学生的另一个家庭环境,而老师就是他的第二个“父母”。上梁正了,下梁才不会歪。身为教师,只有多多注重教育细节,多传递好习惯好观念,才能让学生信你服你,由此才能达到良好的施教目的。